漫笔孤独

时间:2025-04-25 作者:周普华   【 字体:

读了《百年孤独》,才知道一个人并不属于孤独。

“孤单的身影后寂寥的心情”。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每一次被吉卜赛人带来的新鲜玩意,给他带来新的思维和行动,在面对失眠症的时候用14000多种卡片把记忆保存,带着追随他的人建了马孔多村,规划了村庄,分配了田地资源,让每户都能享受到阳光,始终想着规划着更加美好的未来,直到痴狂、死亡。为爱殉情的皮埃特罗﹒克雷斯皮,为信仰和自尊二战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发动三十二场起义无一成功。“因为注定经手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为了信仰、爱情、自尊、追求、理想等过程中都会有孤独感,过程中的沧桑和艰辛,不会有美好想象的实现,只有付出和努力在印证轨迹。

在西方语境里,“孤独”这个词是从“太阳”和“唯一”发展来的。而汉语则从儒家人际伦理的缺失发展出“孤独”,有一丝哀婉悲悯之意,缺少个体的自信感和独立性。但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闲暇之余享受个体的孤独,可以成为更加独立、自信、真实的自己。

清晨,一个人穿上心爱的跑鞋,带上可爱的小狗,享受着晨曦明暗的变幻,无论是冬天凄厉的寒风还是夏日爽朗的清风,都伴我倾听路边小草和格桑花的清唱,倾听树叶在风中的诉说。时而,看到一个笨拙肥胖的人慢跑,跑跑停停,还偶尔给自己喊“一二三四”。我想,或许他也会在无人的时候轻啸或狂歌,享受难得的孤独。

知命之年,远离喧闹繁华,少了年少轻狂,少了争强好胜,不再率性而为,不再为无效社交而努力,不再把自己的活法强加于他人,而是“以后的事听从你内心的选择”,在寂寞中走出一个人的孤独。

闲暇之余,一个人静坐陋室,读读诗词,重温经典。感受书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美好风景,思考人生的哲理和活着的勇气,品味工作的意义和生活的乐趣。“书为至宝一生读,心作良田万世耕”。即便一个人,也有勇气尝遍世间酸甜苦辣,感受正道沧桑,筑路架桥,走过大江南北。几十年后再读书,方觉自己沧海一粟,才如稗谷,乃井底之蛙。恍然顿悟——读书赶走了寂寞,驱除了孤独。

无聊之际,孤独有余,也提笔涂鸦。“唐诗晋字汉文章”,自己品诗词,也有几篇小文在网站上刊登,这些朴实无华的文章,实为心路历程,自己的感受感想、友情恩情铭记,永恒的追求和理想,没有华丽的词语,只有回忆的点点滴滴。

因自小喜爱书法,看老师一手漂亮的字非常羡慕。机缘逢时,身边领导、同事、朋友等不乏名家,见贤思齐,也就浪墨费纸。疫情期间封控在家,弄得墙壁墨迹斑驳,却陶醉草庐墨香,自得其乐,圆了拟写对联悠然而成之梦。

一个人的时候,一杯美酒解穷愁。“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享受工作和生活中的快乐和忧愁。居家餐桌有肉和饺子,不免小酌,晚上追剧,一碟豆干、一盘花生,小饮几杯。无“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之娇作,但有“华发苍颜,眼前万里江山”之感,直抒“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之怀。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原来下棋、打扑克、聊天聚会等爱好已不再。现在的我,闲暇之余会背上球包,换上球鞋打羽毛球。球馆的球友都很友好礼貌,无论是否熟识,见面都相互点头表示。赛场上,大家会为漂亮的反手、凌厉的扣杀、丝滑的勾推、极限的救球和搓放的细腻手法等喝彩叫好。打球是孤独的杀手,不谈工作,不聊家庭,就是单纯地享受打球的快乐。

周末假日,也不再去看人群、观车流,不受塞车之苦,不遭拥挤之难。回家看看父母,听听啰嗦的叮嘱、村中的趣事,躺在父母旁边沙发或躺椅上,絮絮叨叨的对话中,鼾声乍起。母亲会说,娃累了。父亲则说,该做饭了,让儿早点回。返回时,备箱带了满满的面、油、菜、馍等,总是说不要,却总在父母的爱骂中欣然接受。

“或许,成年人的孤独,就是悲喜自渡,而这也正是我们难得的自由。”人生的旅途中有时会落单、会寂寞、会孤单,独自跑步、打球、读书、练字、写文章、品诗词,即便称之为孤独,我却乐于享受这份孤独。孤独并非寂寞,孤独带给我无穷的快乐,让我更加沉稳、丰富、自信,也让我看到了更加真实完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