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大风吹倒—扎根风中的马小利精神

时间:2025-07-04 作者:任娟娟   【 字体:

莫言在谈到 “不被大风吹倒” 时,讲述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当他遇到困难和挫折,感到迷茫时,爷爷在狂风中与大风对峙的身影给了他力量。爷爷虽然身材矮小,但面对强大的自然力量 —— 大风,毫不畏惧,坚定地站在那里,与大风抗争,最终没有被大风吹倒。这种在困难面前不屈服、不退缩,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去应对挑战的精神,与我们上周学习的马小利劳模精神有着共通之处。

马小利劳模精神的核心密码是“择一事终一生”的专注,是“偏毫厘不敢安”的精细,是“千万锤成一器”的坚持。这种精神气质与“不被大风吹倒”所隐喻的生命态度高度契合——面对生活的风暴,不是通过愤怒的对抗或脆弱的逃避,而是通过深扎根系的稳定与持久耐力的积累来保持生命的完整性与方向感。马小利之所以能够在平凡岗位上创造非凡价值,正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这种“风中生存”的艺术:将专业精神转化为抗风能力,将职业操守沉淀为生命重量。

当代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价值飓风。消费主义狂风不断鼓吹即时满足,成功学风暴扭曲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信息龙卷风碎片化着人们的注意力。在这样的精神气候中,“不被大风吹倒”不仅是一种职业态度,更是一种生存必需。马小利劳模精神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逆风而行的可能性——通过深耕细作对抗浮躁,通过精益求精抵制敷衍,通过持之以恒消解速成。这种精神不是僵硬不变的教条,而是如同竹子般的智慧:看似随风摇曳,实则根基稳固;表面让步妥协,内里坚守原则。

深入剖析“不被大风吹倒”的生命辩证法,我们发现其中蕴含着三重智慧:其一,根基比枝干更重要。马小利的专业成就建立在看不见的长期积累之上,如同树木的庞大根系是支撑其地面部分的基础。其二,韧性比刚性更持久。劳模精神不是无原则的固执,而是在坚持核心价值的同时灵活调整方法策略的能力。其三,过程比瞬间更真实。不被大风吹倒的秘诀不在于某个辉煌时刻的爆发力,而在于日常持续的耐受力。

将这种精神力量转化为个人成长动能,需要建立三个维度的实践框架:在认知维度上,培养“长期主义”思维,像马小利那样看淡一时得失,专注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在情感维度上,培育对职业和生活的深沉热爱,使情感成为抗风压的减震器而非放大器;在意志维度上,锻炼延迟满足的能力,将大目标分解为可持续的小步骤。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精神模仿,而是要将劳模精神内化为个人的操作系统,使其在面临选择时自动导向更有韧性的行为模式。

马小利劳模精神与“不被大风吹倒”的深层共鸣,指向了一个更为普世的生命真理:人类尊严的最高表现之一,就是在逆境中保持精神的直立。无论是面对技术颠覆的职业挑战,还是遭遇个人生活的重大变故,这种精神气质都能提供一种不卑不亢的应对姿态。它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从未被风吹袭,而在于每次被吹弯后都能回弹;不在于永远屹立不倒的假象,而在于倒下后不断重新站起的勇气。

“不被大风吹倒”最终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实践哲学。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领域和岗位上深扎根系、积累重量、保持韧性时,我们就在共同构建一个能够抵御任何价值飓风的精神生态系统——那里,风暴过后,依然挺立着人类尊严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