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心,今世太平
在一个明媚的春日里,我一路向北,来到延安市宜川县云岩镇,这里是我们蒙华铁路项目所在地,蒙华铁路是蒙西至华中地区的铁路运煤大通道,沿着云岩河蜿蜒向东而去。
工作之余,我路过云岩广场,不经意间看到小小的广场中央有一座雕像,近前一看,原来是北宋大儒张载的雕像,雕像背面刻有他的生平简介,仔细阅读后,原来还是近老乡。张载,字子厚,生于1020年,卒于1077年,享年57岁,今宝鸡市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与苏轼、苏辙一起考中进士,曾任云岩县令,他开创了关学,与宋代程颢、程颐的洛学、周敦颐的濓学、王安石的新学、朱熹的闽学齐名,共同构成了宋代儒学的主流。张载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他的弟子蓝田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继承关学,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村规民约《吕氏乡约》,在中国古代乡村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才有了陈忠实先生笔下白鹿原上白嘉轩领诵乡约的场景。
张载认为人生在世上,就要尊顺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达到圣贤境界。张载关学的主旨精要集中体现在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的横渠四句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横渠四句让我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对横渠四句的扬弃引用,他指出:“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离开云岩镇后,在一个周末,我专程来到家乡隔壁的眉县横渠镇张载祠,探访张载横渠四句思想的发源地。张载祠前身是横渠书院,是张载读书的地方,分为“一核四区”,一核是以张载关学思想为核心的展览馆,四区是正蒙之路、关学之心、教育之荟、耕读之苑四个区域,通过多种形式展示了张载廉洁勤政和家规家训的核心内容,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群众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廉洁从政意识,先后被省、市、县有关党政机关和大专院校命名为“干部教育现场教学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教学实验基地”“思政课实训基地”,同时,张载家规作为中国50个优秀传统家规之一,入选中央纪委编撰的《中国家规》一书,印发全国。
张载祠外东边就是张载文化广场,是一个很大的广场,广场入口处正对着一面青砖雕纹的照壁墙,墙上镌刻着于右任先生书写的“横渠四句”,穿过高大的牌楼和拱桥后,就可以看到肃然矗立着的张载雕像,雕像面容冷峻,峨冠博带,比云岩镇的雕像要大很多。雕像坐北朝南,背靠清澈湛蓝的天空,面朝苍翠巍峨的终南山,雕像周围是零零散散的人群,有锻炼的,有跳广场舞的,有晒着太阳聊天的,也有和我一样闲逛的,小孩在中间穿梭奔跑玩耍,一派祥和景象。
我站在张载雕像前,张开双臂,和煦的阳光照在脸上,心里无比安宁,我大声背诵起横渠四句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精神不禁为之一振,心里油然而生出一种蓬然向上的感觉,此刻这里的暖阳融融、国泰民安,不正是张载一生都在追求的境界吗?天地有心,今世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