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里的乡愁
余光中先生笔下小时候的邮票,是母亲书信里的温度;长大后的船票,承载着与新娘相聚的期盼;后来的坟墓,成了生死相隔的永恒遗憾;而那湾浅浅的海峡,更是无数游子心中难以跨越的沟壑。这些具体化的意象,将抽象的乡愁变成了可触碰的存在,让每个离家的人都能在诗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种跨越半个世纪的情感共鸣,让抽象的乡愁有了当代基建者的体温。
工地上的混凝土浇筑着大国基建的未来,我们牢记公司“两年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八项提升行动方案。我们深知,自己手中的图纸正勾勒着百年工程的筋骨。只不过,我的“邮票”是手机里滞后的语音消息,“船票”成了项目进度表上密密麻麻的节点,而那道横亘在心头的“海峡”,是父母和家人的翘首以盼。
我们在忙着看设计图纸,忙着排除安全隐患,忙着和劳务队谈合同单价,忙着规划工程资金支付计划,我们几时注意到父母脸上增添的皱纹?又是否在某个瞬间,才发现孩子已在悄然间蹿高了半个头?交通发达的现在,工程人的家离得很近,导航显示不过几个小时;但家又很远,在项目大干的关键时期,大家连轴转的工作节奏让回家成了奢望。因使命与责任,只能将思念揉碎在混凝土里。国家的基建大业需要千万个“我们”坚守,可父母鬓角的白发、孩子日记本里“爸爸什么时候回家”的字迹,同样在时光里悄然生长。在“大国”与“小家”的天平上,工程人的乡愁是一枚沉甸甸的勋章。
我们早已习惯在每周完成情况里细数完成了多少形象进度、对上确权多少资金,在周计划里标注下阶段的产值、进度节点、材料进场时间、税负测算等。可什么时候,才能把回家给父母做顿饭、拥抱爱人、陪孩子拼一次乐高郑重写进下周的待办清单,在本周总结里画上圆满的对勾?那些被我们用Excel表格、斑马软件精确规划的工程进度,能否也分一些格子,用来记录与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光?我们把自己最热忱的一面献给了工地,留给家人的永远是电子屏幕的冰凉温度。
站在已封顶的建筑上,望着家的方向,终于读懂乡愁的重量。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希望我们都能在还有机会叫声“爸妈”的时候,对他们少些不耐烦。别让父母小心翼翼的关心,换来我们敷衍的“知道了”;别让他们满心的牵挂,变成电话那头被挂断的叹息。别让那句“爸妈,我回来了”,变成房间里空荡荡的回响;别让孩子画满星星的“愿望清单”,最终只等到电话里“下次吧”的无奈。最好的孝心,永远是此刻转身的陪伴,是永远有温热回应的奔赴。
工程的进度条可以延期追赶,规模再大的工程都有竣工交付的日期,而父母的暮年时光、孩子疾驰而过的童年,怎抵得过岁月的消磨?在大国崛起的征程中,我们是筑梦者,但也别忘记自己永远是父母牵挂的孩子、爱人相携的臂膀,更是孩子最依靠的港湾。愿我们在丈量建筑高度的同时,也能丈量对父母、对爱人、对孩子的牵挂;在浇筑混凝土的空隙里,浇筑与家人相处的时光。愿我们能将藏在安全帽下的乡愁,化成行动,让那枚别在胸前的责任勋章镌刻上父母掌心的温度,爱人眼角的笑意,孩子画笔下的颜色,成为高耸建筑最牢固的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