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庄子》中学习工匠精神
庄子是道家学派中一位宗师级的人物,他的思想深邃而高远,深刻而辩证地阐述了人生的种种哲理。为谋求生计,庄子曾担任过楚国蒙地漆园吏的小官,对劳动人民比较熟悉。他在著作揭露了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残暴与贪婪,对劳苦大众的苦难与艰辛给予深深同情,他讴歌工匠,对技艺高超、淡泊名利的工匠群体大加赞赏。
《庄子-达生》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孔子游历楚国的时候,碰到一个拿着竹竿粘蝉的驼背老翁,这老翁粘蝉动作稳健而迅捷,次次皆中,就好像用手拾取一样毫无遗漏。孔子惊讶道:“你真是灵巧极了,这里面有什么技艺和讲究吗?”老翁说:“有的,我是经过长期的习练才达到的。最开始,在竹竿头上叠放两个丸子,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就不会掉下来了,那在粘蝉时失误就很少了;在竹竿上叠放三个丸子而不掉下来,那在粘蝉时失误就只有十分之一;在竹竿上叠放五个丸子而不掉下来,粘蝉就好像用手拾取一样毫无遗漏了。我立定身子,就像枯树一样静止不动,虽然天地广大,万物众多,但我的聚焦点和注意力只在蝉翼上,不会因为纷杂的万物影响专于捕蝉的心志,为何得不到蝉呢?”孔子闻罢,转过头对他的弟子感慨说:“用志不纷,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安贫乐道的老翁,其粘蝉的精湛技艺不是一蹴而就,要经过坚持不懈的训练才能达到。世界万物纷纭,只有内心纯净,才能专注,有所成就。
《达生》中还有一个梓庆为鐻的故事。鲁国一个叫庆的人,善于制作悬挂钟鼓的木架子,看见的人都惊为鬼斧神工。国君问:“你用什么妙技做成的?”庆回答:“我要做鐻的时候,不曾敢耗费神气。一定要斋戒使心清净下来。斋戒三天,就忘掉了赏罚、官爵、利禄之类的事;斋戒五天,就忘掉了世人的称赞和非议,也不以自己做工的拙巧为念;斋戒七天,简寂不动忘记了自己的四肢形骸,念头中毫不掺杂自己的私念,而是纯任天机。然后进入山林,观察树木的天然质性,寻到树木的天然形状与鐻相合的,随之好像有完整的鐻呈现眼前,然后着手取木,否则就不取了。以我的自然本性来合树木的自然本性,这就是我的鐻做成后被人们惊为鬼斧神工的原因吧。”梓庆善为鐻,说明心态对人的影响。做一件事,如果还没开始,就满脑子想做成之后的利益,动手时就会被干扰,会患得患失,从而影响发挥。如果把毁誉得失统统忘掉,一门心思钻研技艺,往往会取得不错的结果。
《庄子-养生主》一文中,有我们熟悉的庖丁解牛的例子。庖丁解牛时,各种动作及发出的声音符合《桑林》舞的节拍和《经首》曲的韵律,解牛的行为达到了一种艺术的境界。面对文惠君的夸赞,庖丁说:“我爱好的是道,已经超越技术的层面了,开始我解牛时,见到的都是整牛;三年之后,就目无全牛了;现在,我宰牛时全凭心领神会,而不需要用眼睛看。顺着牛的天然纹理下刀,游刃于筋肉的间隙而绰绰有余,即便是筋骨错杂的部位都没遇到阻碍,所以我的刀用了十九年了,好像新的一样!”
如果让一个普通的厨师宰牛,他可能会劈劈砍砍,剁开了事。但庖丁在解牛的工作中发现了乐趣,他热爱自己的职业,享受这个过程,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钻研深入,力求精益求精,所以他对牛的结构无比熟悉,达到一种超乎技而近乎道的境界。干一行爱一行,因为热爱而又精于此行,是人生一大乐事。当然,庄子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描写工匠,他是借工匠的例子来引出更深奥玄妙的道家义理。庄子对劳动人民的关怀同情,以及对匠人鲜活生动的描写,又怎能让意欲学习工匠精神的我们视而不见?
如今的时代,是民族复兴和平崛起的时代,需要我们每个人爱岗敬业,专心致志,练就一身过硬的业务本领,精益求精,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从个人修养的角度看,淡泊名利、默默奉献,显得难能可贵。工匠精神无疑是这些美好品质的集中表述。工匠精神离我们并不远,就在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让我们从踏实做好每一件小事开始吧!